西藏自治區,古稱“蕃”,簡稱“藏”,首府拉薩,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。
西藏唐宋時期稱為“吐蕃”,元明時期稱為“烏斯藏”,清代稱為“唐古特”、“圖伯特”等。清朝康熙年間起稱“西藏”至今。
它位于中國青藏高原西南部,北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,東連四川省,東北緊靠青海省,東南連接云南省,南與緬甸、印度、不丹、尼泊爾等國家毗鄰,西與克什米爾地區接壤,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。
西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主體區域,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、面積最大、海拔最高的高原,因而被稱為“世界屋脊”,被視為南極、北極之外的“地球第三極”。
青藏高原總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,地形復雜多樣、景象萬千,有高峻逶迤的山脈,陡峭深切的溝峽以及冰川、裸石、戈壁等多種地貌類型;有分屬寒帶、溫帶、亞熱帶、熱帶的種類繁多的奇花異草和珍稀野生動物,還有垂直分布的“一山見四季”、“十里不同天”的自然奇觀等。地貌大致可分為喜馬拉雅山區,藏南谷地,藏北高原和藏東高山峽谷區。
西藏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區,湖泊總面積約2.38萬平方公里,約占全國湖泊總面積的30%。1500多個大小不一、景致各異的湖泊錯落鑲嵌于群山莽原之間,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納木錯、色林錯和扎日南木錯。
藏族有著自己獨特的食品結構和飲食習慣,其中酥油、茶葉、糌粑、牛羊肉被稱為西藏飲食的“四寶”,此外,還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。
藏餐是中國餐飲系列中的流派之一,歷史悠久,品種豐富。藏餐分為主食、菜肴、湯三大類,口味講究清淡、平和,很多菜,除了鹽和蔥蒜,一般不放辛辣的調料。
在食肉方面,藏族禁忌較多。一般只吃牛羊肉,不吃馬、驢、騾,尤忌吃狗肉,魚、蝦、蛇、鱔等水產海鮮類食品,除部分城鎮居民外,農牧區群眾一般不習慣食用。
西藏人民大多居住在自然條件嚴酷,高寒多風,酒作為自古傳下的一種生活品,不僅能增加藏族人民抵御劣氣候的能力,更能給生活增添豐采和樂趣,這些因素造就了西藏酒文化。
待客
在大多數藏區,平時倘有客至,敬茶不敬酒。但逢年過節和喜慶時,如果客人來家,則必須敬酒。敬酒時,主人先斟滿一碗(或杯),捧獻于客前,客雙手接過后,必須要先喝三口,但不要喝干,等主人再斟滿,這時客人才一口喝干。此后,客人有酒量的繼續喝,無酒量的可不再喝,主人也不強勸。倘若客人不完成上述之飲,那就是嚴重的失禮行為,主人會很不高興。
婚禮
酒在藏族婚儀中有重要的作用。在青海安多藏區,提親時必帶去"雅敘酉倉"(提親酒)。女方如若允婚,則須邀請村里長者和媒人一起喝"訂婚酒"。一旦飲了此酒,便算正式訂婚,不能再許嫁他人。
節日
藏歷新年,藏族家家都要喝青稞酒以示慶祝。初一天剛亮,家庭主婦就把八寶青稞酒"觀顛"(一種加有紅糖、奶渣子、糌粑、核桃仁等煮物的青稞酒)端到家中每個人的被窩前,讓他們喝了才起床,以示新年一開始就豐衣足食,步步吉祥。初一這天藏族一般不拜客,一家人閉門歡聚,初二起才挨家去拜訪,互道"扎西德勒",互敬青稞酒。
西藏砸酒
藏區東部許多地方都盛行"喝咂酒",尤以黑水人"喝咂酒"最講究。
每遇年節和家中有大事要請人"喝咂酒"時,先由主人燒開一大銅鍋水,放在火塘邊保溫;再將一壇釀好的未加過水的酒放在客位的火塘邊,插入兩根細竹管。
客人到齊后,先請其中最年長的坐于酒壇前,領頭誦經,用手指蘸撥點酒灑向四方,然后,請另一位年長者與他同坐在一起,各含一根竹管吸飲。
這時主人在旁邊慢慢地將一瓢開水從上滲入酒壇。開水經過發酵的酒糟滲到壇底,便成了酒。竹管插在壇底,故能只飲到酒而不會吸進糟。二人飲完后,按年齡順序另請二人到壇邊吸飲,主人繼續向壇內沖開水。
一般情況下,每二人飲完一瓢水即離開,換上別人。這樣依次輪流下去,最后連兩三歲的小孩也要去喝上幾口。輪完一遍,又從頭開始;直至一壇酒淡而無味后,才又換上一壇。每個與會的人不論有無急事,都必須喝過三次后才能離去,否則就是很不禮貌的行為。
青稞酒
青稞酒對于藏族來說,是喜慶的飲料,是歡樂、幸福、友好的象征,絕非“消愁”之用品。藏族豪放、熱情,男女老幼均愛好喝青稞酒,但藏族人平時一般是不隨便酒的,但在喜慶、歡樂的時候,則總是要飲得來酣暢盡興方休。因青稞酒性平和,吃醉的人較少的。
藏族是幾乎全民信仰喇嘛教(藏傳佛教)的民族,宗教深入社會的各個方面和人的心靈深處。因此,有人把藏族文化稱之為“佛教文化”或“喇嘛教文化”,但是從酒文化來看,藏族文化實際上并非全屬佛教文化范疇。
【本站系本網編輯轉載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】
來源:搜狐
鏈接:http://www.sohu.com/a/282141444_120019521?spm=smpc.csrpage.news-list.54.1554692791165llG8ADu